眼耳鼻喉科护理学Ⅱ-2023-2024-2
授课教师:151080
总学时:28
课程教材:席淑新主编.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 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席淑新,赵佛容主编.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通过课堂讲授,教学演示,临床实习等不同方法,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了解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护理,使学生对耳鼻咽喉各器官及其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全身疾病与耳鼻咽喉科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以及本学科疾病与外界和整体的关系,认识耳鼻咽喉科护理学在临床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耳鼻喉科学理论-2024-2025-1
授课教师:114009,151080
总学时:16
课程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九版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九版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对耳鼻咽喉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基本的概念,对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对耳鼻咽喉科的科学性、在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性有初步的理解。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传染病护理学-2024-2025-1
授课教师:093075
总学时:32
课程教材:《传染病学》,李兰娟、任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2018 《传染病护理学》,李葆华、赵志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22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内科护理学》,主编:尤黎明、吴瑛,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第7版
[1]. 《感染病学》,主编:李兰娟 王宇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15
[2]. “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edited by Gerald L. Mandell, John E. Bennett, and Raphael Dolin, ELSEVIER Inc. 9th edition, 2019.
[3]. 《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6版,2022。
[4].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胡品津,谢灿茂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21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所有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临床课程,是内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同时通过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其预防措施。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登革热、肾综合征出血热、AIDS、恙虫病、霍乱、伤寒、钩体病、疟疾、脑囊虫病等)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将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内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本课程知识对公共疫情防控、院内感染、以及职业暴露等防控均有重要意义。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妇产科学理论-2024-2025-1
授课教师:072010,072012,072024,102008,102040,102041,102057,102058,102059,112018,122011,132022,132024,132041,152015,820977,820988,821919,822029,822173
总学时:48
课程教材:1、 主讲教材 《妇产科学》,谢幸、孔北华、段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2018年7月 2、 辅助教材 《妇产科学》8年制教材。沈铿、马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17年10月
先修课程:诊断学
主要参考书目:
1) 《中华妇产科学》第3版,曹泽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2月
[1]. 2) 《Berek & Novak 妇科学》第14版,郎景和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
[2]. 3) 《妇科肿瘤学原理与实践》,林仲秋,李晶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1月。
[3]. 4) 《Williams产科学》第22版,F.Gary Cunningham主编,McGraw-Hill Professional出版社,2005年3月。
[4]. 5) 《临床妇科内分泌学与不孕》,李继俊主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
[5]. 6) 《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CN:11-2141/R,ISSN:0529-567X。
[6]. 7)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CN:11-3903/R,ISSN:1007-9408。
[7]. 8) 《实用妇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编辑部,CN:51-1145/R,ISSN:1003-6946。
[8]. 9)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CN:21-1332/R,ISSN:1005-2216。
[9]. 10)教学网站
[10]. 中山大学妇产科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eyfckx.sysu.edu.cn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妇产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生殖调控的一门临床学科。 教学内容根据妇产科亚学科分为产科、妇科和计划生育三个部分。产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的生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妇科学是一门研究妇女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教学内容包括普通妇科、妇科肿瘤和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则主要研究女性生育的调控,包括避孕、绝育、优生等内容。 妇产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让医学生掌握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疾病的诊断、处理原则和预防措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预防医学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妇产科学理论教学将学习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具体详见教学内容),以指导学生学习。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传染病学理论-2024-2025-1
授课教师:073041,073079,073119,083113,093075,103046,830392,830397,830426,830464,830466
总学时:36
课程教材:主讲教材 :《传染病学》,李兰娟主编,高志良、宁琴、李用国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0版,2024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
主要参考书目:
《传染病学》,李兰娟、任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2018。
[1]. 《Infectious Diseases》。高志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同时,通过了解其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其预防措施。本课程选取临床常见或多发或具有代表性的共23种传染病进行授课,包括传染病总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原虫病和蠕虫病等五大章节,学时分配落实到每章的每一节。在教学基本要求上分为三个程度,即牢固掌握、一般掌握和一般了解,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说明。课程理论教学采用PPT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相结合,并引入PBL、CBL等多种教学模式,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课程理论教学采用PPT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相结合,并引入PBL、CBL等多种教学模式,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肿瘤学理论-2024-2025-1
皮肤性病学-202414192
授课教师:830997
总学时:18
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9版
先修课程:无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2版
[1]. 2)《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Clinical Dermatology》. William DJ. Timothy BG, Dirk ES.11th ED. London: Harcourt Publisher Limited, 2011。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皮肤性病学是研究有关皮肤疾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直观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其内容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三基”基础上,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门临床应用型学科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正是构建整个专业知识框架的重要元素。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儿科学理论
总学时:48
课程教材:《儿科学》第9版,王卫平主编
主要参考书目:
1.江载芳,申昆玲、王天有,《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1].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学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儿时期的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常见病发生原因、预防和诊断治疗方法,为学生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儿科学分为三个领域: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随着医学的发展,预防儿科学研究内容日趋重要。临床儿科学分为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神经、肾脏、内分泌、传染病、急救和康复等亚专业分支。近年来,为满足某些特殊年龄阶段医疗保健的需要,以年龄为划分特征的三级学科逐渐形成,包括胎儿医学、新生儿学、围生期医学与青春期医学等新的学科。 通过对小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牢固掌握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一般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诊断及鉴别诊断步骤,了解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原则,了解儿科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展。 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儿科学理论课程体系为依托,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医学人文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医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从更高的角度思考我国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外科学理论-2022-2023-2(2)
授课教师:094008,095116,104001,104034,105180,124084,124087,124103,144218,155349,164286,164350,165386,184010,185005,185030,204004,214064,215034,225029,791018,791031,791033,791045,791081,791085,791218,791232,791345,791381,791526,850799,890914,890916,890918,890923,891164,891183
总学时:80
课程教材:《外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孝平 汪建平 赵继宗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无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个分科,它是以某些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某个阶段需要手术或以手术为主要疗法的学科。当前,外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如外科手术向两个方向发展,即“扩大性手术切除”或“微创手术”。扩大性手术切除极端的可见于腹部器官簇切除移植,而微创手术是目前对外科医生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要求外科医生除完成常规开放手术外,还需要掌握腹腔镜、胆道镜甚至十二指肠镜(ERCP)等技术手段。又如一些新的治疗概念或治疗药物的诞生,成为外科领域的重要进展,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比如晚期肝癌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以使一部分患者延长生存期。这些技术以及观点上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在《外科学》教材内容的更新上。 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科目密切相关。《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外科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特别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应着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1. 自学能力:大课只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减少大课授课时数,给时间学生自已阅读教材。 2. 分析能力:见习教学通过观察病人、收集病史与体格检查、讨论病例,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临床发现的能力。 3. 综合能力:书写临床病案如病历、病情记录、手术前总结及术后记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能力。 4. 临床独立诊治病人能力:结合临床诊断和治疗病人,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种临床操作,提高学生独立临床工作的能力。 5. 基本的临床操作能力:外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见习阶段已掌握“消毒铺巾”“伤口换药”等临床操作技能,应在实习时多参与临床操作,多上手术,掌握“伤口换药”“留置尿管、胃管”“消毒铺巾”等外科基本操作和技能。 6. 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外科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听、说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