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之历史案例分析

课程负责教师:邢秀梅

总学时:36

主要参考书目:

《毒理学基础》,第7版,主编:王心如,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8月.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毒理学之历史案例分析》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系教师团队精诚合作、通力打造,共同呈现。本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将故事性与科学性融为一体,文医融合,谈古论今,古为今用”的授课理念,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专业型较强的毒理学知识以科普的方式精彩呈现。

        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也是临床医学、药学、法医学等的重要基础学科。现代毒理学主要研究化学、物理、生物等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与机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兼备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性,在化学品、食品、药品、化妆品以及职业与环境有害因素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掌握相关毒理学知识和技能,对于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公众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主要以一系列著名历史事件为案例,例如:拿破仑死亡之谜、古罗马宫廷灾难,以及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痛痛病、反应停事件、切尔诺贝利事件等。此外,还纳入了现实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新型污染物等热点问题与相关事件。我们将从毒理学视角对案件进行分析,解读相关毒物与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的关系,并汲取经验教训。同时,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在实际生活与工作环境中,毒物可能的接触方式  及其健康危害,并介绍相应的预防措施。

        《毒理学之历史案例分析》具有以下特色:一、课程设置巧妙,在充分彰显毒理学特色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二、以科普方式讲授,通俗易懂、受众面广。三、内容饱满且实用性强。课程内容涉及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靶器官毒理学等多个毒理学分支学科。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可帮助学员掌握相关毒理学知识,并转化为常识来指导健康生活。

        欢迎大家进入《毒理学之历史案例分析》课堂,期待与您一起拨开毒理学的神秘面纱,了解事件背后的科学真相,领略毒理学的独特魅力!

孕产妇保健与安全分娩

本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内容涵盖了产科学产前、产时及产后的相关内容,体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领域的医疗特色,包括: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出生缺陷的筛查和预防、自然安全分娩、异常分娩和产褥期康复与保健五个领域的精华内容。医学本科生可以通过视频的学习,掌握课堂上未能理解或未能消化的相关内容,增强医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入门-202324970

授课教师:193523,193556,193557,213501,213572,213573,213575

总学时:18

课程教材: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1.Basic Cell Culture Protocols;2.Budding Yeast: A Laboratory Manual (edited by Brenda Andrews; Charles Boone; Trisha N. Davis; Stanley Fields);3.《医学实验动物学》;4.Introduction to Genomics (3nd edition), Arthur M. Les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5. 基因组学(第4版),杨金水,高等教育出版社。6. Introduction to Flow cytometry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1.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入门总论: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揭示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及目的,介绍相应科学研究所需的基础实验技术如定量PCR、免疫共沉淀等及展现形式;2.介绍细胞免疫学基础知识以及检测免疫细胞的重要技术手段流式细胞技术仪的理论及操作;3.概述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是研究组织和细胞的技术方法,被培养的组织和细胞也是实验研究的对象。本课程概要地介绍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有关的概念、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关键技术,及其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技术的概念、研究进展、技术方法、建立方法、应用及前景展望。目的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细胞培养的操作过程,了解各种操作的基本原理;有判定细胞生长好坏和是否发生污染的能力;熟悉体外培养细胞的生存条件、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与此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系统利用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4.基于模式生物实验演化的理论:带领学生概览生物医学领域常用的模式生物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介绍组学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概览组学测定技术的主要种类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覆盖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蛋白质组测序、以及针对DNA、RNA、以及蛋白质的修饰组学测序。介绍组学测定技术相关实验的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重点强调对照组设计和重复组设计的重要意义,解析个体差异及批次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向学生介绍组学主要组学测定技术的数据格式、分析路线及常用工具和数据库,并用实例展示的形势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像化,真正体会运用组学测定技术探索和回答生物医学问题的具体过程。6.介绍小鼠实验基础及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应用:通过视频及理论讲解,掌握小鼠的一般操作方法,包括小鼠的抓拿、标记、给药(灌胃、腹腔注射、皮下、肌肉、尾静脉注射)、取血(眶后静脉丛,摘眼球)、脊椎脱臼法处死、大体解剖;介绍一些特殊小鼠操作方法,包括骨髓穿刺,骨髓注射,肝脏注射,眼眶注射,脾静脉注射,皮下成瘤、骨髓移植等操作方法;介绍人源化小鼠的发展及人源化小鼠的建立及应用现状。7.介绍荧光染色及荧光成像的化学及光学原理,以及组织和细胞的荧光成像和应用:通过视频及理论讲解,掌握荧光染色的基本流程和优化,包括一抗和二抗的选择,多通道成像荧光染料的选择,共聚焦显微镜的光波段的选择和扫描模式选择等。8.介绍临床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什么是临床试验,什么是回顾性研究,什么是队列研究。介绍每种临床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授课教授会结合课题组发表的对应的文献,用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讲述临床研究的意义方法。9.参观华南肿瘤重点实验室,了解基础科研日常流程,与研究生师兄师姐深入交流;举行理考试(开卷)+实验基本技能操作实践考核。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化工分离工程-2023-2024-2(2)

分离工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

分离工程课程以多组分、非理想、高浓度、有化学反应、复杂的分离操作和过程为基本对象,以化工等过程工业为背景,以数学模型为工具,以分离单元操作为主线,深入讲授分离工程的理论、应用、研究、开发的工程问题和学科前沿发展。

本课程主要介绍精馏、吸收、萃取、吸附、结晶、膜分离等诸多分离过程,学习化工分离工程操作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和工艺的基本计算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工分离工程各种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用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化工分离中的科研和生产问题。同时,本课程将介绍我国化工分离各领域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儿科学理论

总学时:48

课程教材:《儿科学》第9版,王卫平主编

主要参考书目:

1.江载芳,申昆玲、王天有,《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1].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学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儿时期的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常见病发生原因、预防和诊断治疗方法,为学生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儿科学分为三个领域: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随着医学的发展,预防儿科学研究内容日趋重要。临床儿科学分为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神经、肾脏、内分泌、传染病、急救和康复等亚专业分支。近年来,为满足某些特殊年龄阶段医疗保健的需要,以年龄为划分特征的三级学科逐渐形成,包括胎儿医学、新生儿学、围生期医学与青春期医学等新的学科。 通过对小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牢固掌握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一般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诊断及鉴别诊断步骤,了解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原则,了解儿科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展。 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儿科学理论课程体系为依托,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医学人文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医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从更高的角度思考我国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