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导读-2024-2025-2
授课教师:230014
总学时:36
课程教材:刘笑敢.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成玄英.道德真经义疏 [M].《中华道藏》第九卷.2004年.
[3]. 刘昭瑞.《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4].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编 , 朱凤瀚 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2[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5]. 裘锡圭主编;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著.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4[M]. 北京:中华书局, 2014.
[6]. 严遵著;樊波成校笺. 老子指归校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8.
[7]. 彭裕商编. 郭店楚简老子集释[M]. 成都:巴蜀书社, 2011.
[8]. 刘笑敢.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老子》是世界上最通行的中国文化名著,它不仅是传统中国形而上学、科技数术、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军事战略的思想基石,也对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经济学、科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课程依据楚汉简帛与汉唐古注,从古文字、古文献等方法“以实蹈虚”,逐字逐句讲解《老子》文本,梳理道家思想发展和影响。通过对《老子》文本异同、基本概念和字词训诂的讲授,在释读全篇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老子》文本;牢固掌握“以训诂通义理”“实事求是”的中国传统学术理念以及“逻辑和历史的一致”的唯物史观;掌握《老子》学史,对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了解;拓展古文献学基本知识,对训诂学、校勘学、简帛学和敦煌学等领域有一定的接触;结合师生多元的学科背景,从语言学、哲学、思想史、科学史等多元角度探索这部五千字的“百科全书”。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