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选项

海洋智能装备零基础入门:自己动手 玩转“迷你海洋”-2024-2025-2

授课教师:150046,180048,180101,190087,220533

总学时:36

课程教材: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1)杨建民、肖龙飞、盛振邦. 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试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1]. (2)俞三湘等. 船舶性能实验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2]. (3)盛振邦,船舶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3]. (4)福尔特森 O.M. 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载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4]. (5)郭春雨, 吴铁成, 赵大刚, 韩阳. 船舶绕流场精细测试和分析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19.9

[5]. (6)安德森 Anderson, John D. 计算流体力学入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 (7)冯新宇,范红刚,辛亮,四旋翼无人飞行器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7]. (8)张志强,张晓兵,文无敌,水下无人航行器原理, 兵器工业出版社,2021.

[8]. (9)李宗吉,高永琪,王树宗,张洪刚,王新鹏,现代鱼雷—水下导弹 ,兵器工业出版社,2016.

[9]. (10)余建星,刘同木,余杨,海洋观测技术及其应用,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

[10]. 徐文,孙清,王文涛,钱洪宝,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交叉融合发展,海洋出版社,2023

[11]. (11)Judith Bosboom,Marcel J.F. Stive,Coastal Dynamics,TU Delft Open,2023

[12]. (12)Vanesa Magar,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dynamics Modelling for Coasts and Shallow Environments,CRC Press,2020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本项目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力、行动力和创造力”,开展六个主要实践专题: 专题一:拖曳水池——迷你海洋与感知; 专题二:“海航赛”竞速模型制作与竞速比赛; 专题三:船舶线型“海路通”仿真优化与水池试验评优; 专题四:跨域跨介质航行器认知与测试实践; 专题五:海洋智能监测、防灾减灾模型与水池实践; 专题六:作品展示与创新实践心得交流研讨会。 这六个专题涵盖了从认识海洋、感受海洋,到参与“海航赛”科创竞赛的初探、装备性能评估与优化体验,再到多学科交叉创新航行器装备的认知、实践,最终进行基于装备的海洋智能监测等内容,构成了由浅入深、从基础性能研究到海洋工程监测的完整教学主线。 各个专题主要讲授:国际拖曳水池前沿进展、中山大学拖曳水池历史沿革与性能参数和试验能力,海洋环境风浪流载荷,船舶阻力分类、船-桨匹配和阻力试验,跨域跨介质航行器性能-系统-装置-原理和各组件装配调试和剖面测深声纳、ADV、ADP和RBR等设备测量原理等理论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各个专题中的设备试验、模型制作、航行器装配和探测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分析等实践和实操环节,讲授设备使用方法、模型制作技术要点、航行器装配原理以及设备使用和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各个专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迷你海洋”——即拖曳水池的环境下,了解并掌握海洋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学生在此过程中将锻炼逻辑思考能力、想象力、实操动手能力、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各专题中涉及的大国重器、行业引领和功勋人物等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相关元素,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爱国精神。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访客不能访问此课程,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