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110145
总学时:36
课程教材:
先修课程:
主要参考书目:
艾爾曼著、原祖傑等譯:2016年,《科學在中國(1550—190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 陳以愛:2002年,《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江西教育出版社。
[2]. 葛兆光:2013年,《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3]. 劉巍:2013年,《中国学术的近代命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 羅志田:2003年,《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三聯書店。
[5]. 羅志田:2014年,《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 茅海建:2009年,《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箋注》,三聯書店。
[7]. 桑兵:2016年,《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8]. 桑兵:2013年,《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經濟科學出版社。
[9]. 桑兵:2001年,《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桑兵:2015年,《“新文化運動”的緣起》,《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1]. 王汎森:2014年,《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上海人民出版社。
[12]. 許美德(Ruth Hayhoe)著、許潔英譯:2000年,《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衝突的世紀》,教育科學出版社。
[13]. 朱維錚:2012年,《音調未定的傳統》,浙江大學出版社。
[14]. 錢穆:2011年,《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九),九州出版社。
课程内容简介(中文):近代中國的文化變遷,並非由中國的社會文化歷史自然發生出來,而是近代中外衝突融合的產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外部世界移植到本土,並且改變中國基本面貌的產物。換言之,這是世界體系建構過程中,中國一步步被拖入世界體系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革命性變動不是單純移植外國的知識與制度,今天中國人所存在於其中的知識與制度,雖然來源多在外國,因而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大體相似,但還是有許多並非小異。這些千差萬別,不能簡單地用實際上未能擺脫西化的現代化理論來衡量和解釋。本課程主要講述中國近代文化的歷程,也即是中國固有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變通與衍化,揭示中國在中西融通的背景下的特殊位置。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